能电机

金属新材料行业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新能源革

发布时间:2023/5/16 14:43:06   
白癜风疗效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guanaijiankang/pifubaoyang/2935.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娄永刚、黄礼恒)

1新能源革命,新材料进阶

新能源革命:全球碳资产扩张,新能源金属迎来需求超级周期

(1)碳达峰和碳目标推动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

年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再次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意味着到年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再慢减下去;到年前,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就是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是《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实现减缓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机制。

碳市场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对象的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企业,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在碳市场中交易产生的资产即为碳资产。具体指在强制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放权的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组织温室气体排放的碳排放配额、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在碳交易制度下,碳资产又可细分为配额碳资产和减排碳资产。

(1)配额碳资产:指通过政府机构分配或进行配额交易而获得的碳资产。结合环境目标的前提下,政府会预先设定一个期间内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上限,即总量控制。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将总量任务分配给各个企业,形成“碳排放配额”,所为企业在特定时间段内允许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

(2)减排碳资产:也称为碳减排信用额或信用碳资产,是指通过企业自身主动地进行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得到政府认可的碳资产,或是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信用交易获得的碳资产。一般情况下,控排企业可以通过购买减排碳资产,用以抵消其二氧化碳超额排放量。

基于配额的碳交易,多是为了满足控排企业的履约需求,而基于减排项目的碳交易可能是用于满足控排企业履约需求,也可能是为了满足自身社会责任和企业形象的发展需要。企业获取碳资产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1)在强制性减排机制下,由政府分配碳排放量配额,获取碳资产;

(2)企业内部通过节能技改活动,减少企业的碳排放量,使得企业可在市场流转交易的排放量配额增加,从而获得碳资产;

(3)企业投资开发的零排放项目或者减排项目所产生的减排信用额,且该项目成功申请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CDM)或者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通过核证、备案后获取减排量(碳资产)。

中国自愿减排项目的主要类型是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或供热、甲烷回收发电或供热、及林业碳汇项目等。

碳交易市场可以鼓励低减排成本的企业多减排,缓解高减排成本企业的短期减排压力,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确保减排效果,并且可以为低碳投资提供资金。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必会快速推动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健全发展。

(2)碳交易市场发展有望促进企业碳资产扩张

碳资产将深刻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投融资、管理、战略等各项活动,因此企业开展以碳资产生成、利润或社会声誉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为目的碳资产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碳资产管理包括正资产管理和负资产管理,也就是说,碳资产管好了是利润,管不好就是负债。

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可以(1)实现企业内部碳中和,满足下游客户要求;(2)实现碳资产保值增值;(3)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便利,避免受发达国家“碳关税”的限制;(4)节省能源和融资成本,增加竞争力;(5)提高企业形象、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在碳排放交易体系下,企业可以在履约前针对拥有的碳资产进行抵押融资、期货交易等,现碳资产增值。当企业经过一系列节能努力后,如果继续往下减排的成本很高,甚至高于场碳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其它领域开发可再生能源或林业碳汇等减排项目进行抵消,成履约任务。如果经过节能减排后,企业碳排放量小于碳配额,则可产生碳余额,即碳净产,可以拿到碳市场去交易,卖给配额不足的企业。

因此,碳资产价格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及利润,碳资产价格涨跌均会传递到企业润。中国碳交易试点自年启动以来,七个试点(北京、深圳、上海、广东、湖北、天津、重庆)的碳市场价格在10元/吨到80元/吨波动,平均大概在30元/吨左右。全国碳交易市场于年7月16日开市,至9月份平均碳价最高超过45元/吨,而欧洲12月份碳价则超80欧元/吨,美国拜登上台之后将碳排放社会成本定在51美元/吨,均超过元人民币/吨。

另外,据ICAP统计,年全球21个在运行的碳市场配额总量约47.82亿吨,其中欧盟碳市场配额量全球最大,达到18.16亿吨,占比38%。中国从年开始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年之后开始碳交易试点,截止年底碳交易市场成交量约为4.5亿吨,成交金额约为亿元,在规模与流动性上与国际市场差距较大。

随着中国碳交易市场规则的完善和碳约束的加强,尤其是伴随免费碳配额比例的下调,碳价上涨将是必然,碳也将从不良资产向稀缺资产转身,碳资产市场规模将持续提升,同时在成本和利润地驱动下,企业碳资产将不断扩张。同样,全球各国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均会推动企业碳资产持续扩张。

(3)企业碳资产扩张为金属及金属新材料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对于大部分企业,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消耗,因此实现碳中和或碳资产扩张的路径主要是能源减排。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或增加可再生能源使用来减少碳排放量,如果通过碳减排努力后仍存在碳排放,则可以通过购买碳额度的形式,抵消自身无法避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企业碳中和。可以购买的碳额度项目包括:风光水电等再生能源项目,森林碳汇,碳捕集和封存项目(CCUS)。或者企业自主投资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一方面可以满足自身能源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申请减排碳资产额度,通过碳市场售卖。

除了能源减排外,企业还可以在运输方面进行有效减排。通过将燃油车更换为电动车或者能耗更低的轻量化运输车型,可以减少碳排放。能源使用过程中减排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电力中除电冶炼外有80%-90%的部分为电机所消耗,使用高性能电机、高性能磁材能够显著提升电能效率、降低电力消耗;未来高性能钕铁硼磁材的渗透率提升将减少使用过程碳排放10-15%。

企业通过降低化石能源使用量、提升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等)使用比例、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等方式实现碳资产扩张的过程,将为金属及金属新材料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将会进一步限制钢铁和火电铝的产能,重塑行业供需格局,同时推动再生铝行业快速发展。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一方面会加速“光伏(风电)+储能”的发展,另一方面会重构电力系统,扩大电力系统的投资,从而带动新能源金属及新材料(锂、镍、铜、稀土磁材、白银、晶硅等)的需求增长。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同样会带动锂、钴、镍、铜、磁材等新能源金属及铝镁等轻金属的需求增长。

新材料进阶:中国产业升级,金属新材料步入发展快车道

“十四五”(-年)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进入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十四五”规划表示中国要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技术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显著提高产业效益,推动中国逐步向新材料强国迈进。

过去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由年的亿元增长至年的5.3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23%。工信部预计在“十四五”期末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10万亿,规划时期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3.5%。

当前全球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三级梯队竞争格局,各国产业发展各有所长。第一梯队是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经济实力、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第二梯队是韩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新材料产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第三梯队是巴西、印度等国家。从全球看,新材料产业垄断加剧,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显现。大型跨国公司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以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新材料产业长期存在材料支撑保障能力不强、关键材料受制于人、产业链自主可控性较差等问题,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相关部委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年)》、《“十三五”先进制造技术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材料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建设方案》、《新材料标准领航行动计划(-年)》、《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年版)》等。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推动下,近几年新材料各细分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众多细分领域逐步进行国产替代,标志着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在从规模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进阶。

根据《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材料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和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主要包括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其中特种金属功能材料和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均属于金属新材料范畴,特种金属功能材料主要有稀土功能材料(磁材等)、稀有金属材料(高纯稀有金属及靶材,钼电极、钨窄带、硬质合金、银铟镉控制棒、贵金属催化材料等)、半导体材料(晶硅、氮化镓、碳化硅、磷化铟、锗及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等)、其他功能合金(铟锡氧化物(ITO)靶材、软磁材料等);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主要有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耐蚀合金等)和新型轻合金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

国内金属新材料已进入供需同步发力的加速发展阶段,铜、铝、镁、钛等高端合金,金属粉体,高温合金,软磁等在众多细分领域快速实现国产替代,建议重视金属新材料各领域的“专精特新”龙头企业。

2锂:超级周期不止于此

需求长期确定性高速增长是锂行业演进的核心动力

随着各大经济国纷纷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目标,全球有望步入碳资产扩张大周期。碳资产扩张的过程实际上是能源转型的过程,将推动能源和交通领域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锂作为储能和动力电池的核心生产元素,将持续受益。

能源转型是指人类利用能源从木柴到煤炭、从煤炭到油气、从油气到新能源、从有碳到无碳的发展趋势。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体系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与方向。第一次能源转型开启了煤炭的利用,催生了人类文明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能源转型开启了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利用,保障了人类文明相继进入“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第三次能源转型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将推动人类文明“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化时代将会催生更多的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及需求。

锂行业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3C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目前动力电池是锂需求主力,除了不断超预期的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外,电动两轮车、电动船舶以及新能源车换电(BAAS)等市场也贡献了较大的需求边际增量。未来除了动力电池需求持续增长外,智能化时代将会催生更多的锂离子电池应用场景及需求,我们认为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最大的是储能电池。中国、欧洲等国纷纷提出实现“碳中和”的年限,预计将出台更多有效的政策来推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有望提升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配置储能的比例,同时“光伏+储能”作为未来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之一,将会出现更多的应用场景。因此,储能有望接力(合力)新能源汽车,成为下一波锂价长周期上行的核心驱动力。

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共振,锂需求增长将继续超预期

据EV-Volumes,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万辆,同比增长43%;其中69%为纯电动汽车,31%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为4.2%。年新冠疫情并没有抑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的势头,欧洲以95%的增速贡献了主要增量。年1-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万辆,预计全年销量为~万辆。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维持自然高速增长,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全球新能源汽车有望在更多爆款车型的共同推动下维持销量高速增长和渗透率快速提升,我们预计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万辆,增速超过50%;同时预计年全球锂需求约67.7万吨LCE,同比增加35%。

未来伴随越来越多的爆款新车型投放市场,电动车销量将持续高速增长,同时在碳资产扩张的推动下,企业运输车辆电动化率也将不断提升,锂需求增长或不断超预期。我们预计到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接近万辆,锂需求达到万吨LCE(其中动力电池需求万吨,占比82%)。(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储能或接力(合力)新能源车,推动锂进入新一轮需求超级周期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碳资产扩张,将推动全球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加速转型,也将推动“光伏+储能”和“风电+储能”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储能”有望迎来历史性发展大机遇。因此,储能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有望进入爆发期,并带动锂进入新一轮需求扩张周期。

近十年光伏和风电成本大幅下降,据IRENA,-年间,全球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电站加权平均发电成本急剧下降了82%。国内光伏和风电的平均度电成本均已降至0.39元/kWh上下,光伏发电在年也迎来了平价上网时代(年8月5日,发改委公布年风电、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结合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报送信息,年风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67万千瓦、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项目装机规模.06万千瓦)。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得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上升。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到全球电力净增长的95%,仅太阳能光伏发电就占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的60%,风能占30%;到年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达到GW,到年将进一步增加至4GW。

储能可以平滑光伏和风电发电间歇性和波动性对电网带来的冲击。解决第二个问题的相应措施包括传统电源的灵活性改造、扩大输电能源调配能力等,而增加储能便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管是电源侧储能以使可再生能源平滑出力、并网,还是电网侧储能、调峰调频,或是用户侧储能,都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必将以储能为前置条件,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实现将带动储能需求,而储能的价值也将通过平滑和稳定电力系统运行而体现,可以说,未来储能和可再生能源必将“孪生发展”。

据CNESA,截至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GW,同比增长3.4%。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5GW,同比增长0.9%;电化学储能的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为14.2GW;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为13.1GW。年中国投运储能项目中锂离子电池的累计装机规模为2.9GW,新增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规模1.56GW,首次突破GW大关,是年同期的2.4倍。

电化学储能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功率(单位:kW)和容量(单位:kWh),例如,3MW/12MWh的储能系统代表在额定放电功率3MW可放电时长4小时的容量为12MWh的储能系统。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应用一般分为能量型(容量型)场景和功率型场景,前者一般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7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