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电机

绿电15日青海创出低碳样本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5/3/2 14:28:59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m.39.net/disease/a_5481259.html
新华社西宁6月25日电题:绿电15日:青海创出低碳样本新华社记者陈凯、骆晓飞、王金金6月9日零时至6月24日零时,青海全省连续15天小时全部使用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供电,实现了生产生活用电碳的“零排放”。从“绿电7日”到“绿电9日”,再到今年的“绿电15日”,在能源绿色转型路上,青海以生动实践诠释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为全国乃至世界能源革命提供了一个样本。(小标题)绿电实践:“小步快跑”的低碳创新探索青海湖畔,27年前,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支持下修建了一座4千瓦光伏电站。如今,距此几十公里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上,一排排泛着蓝光的光伏发电板鳞次栉比,一直绵延至天际线。光影斑驳,见证了青藏高原新能源产业崛起之路,折射出三江源头对绿色梦想的孜孜追求。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发源地。丰富的水电资源和太阳能、风能资源以及大面积荒漠化土地资源,赋予青海得天独厚的“绿电”条件。近10年来,青海新能源装机以平均每年万千瓦的速度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新能源年均增速达58%,成为国内新能源发展的“领跑者”。青海省能源局局长车军平介绍,截至年底,青海可再生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均超过了86%,清洁能源装机超过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万千瓦,已超过水电成为第一大电源,集中式光伏装机万千瓦,居全国第一。风力、光照时有时无,忽大忽小,很难变成稳定的能源,而且大规模风、光电站因需要大面积土地而多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如何才能把这些被视为“垃圾电”的新能源,稳定安全地输送到城市能源消费中心?面对清洁能源外送难、调控难、消纳难“三难”和电压支持不足、市场机制不足、共享参与不足“三不足”问题,青海一方面提升和完善既有电网结构、加快新建各等级电压输电线路,一方面持续开展新能源消纳技术攻关,逐渐形成了基于能源大数据和智能调控技术的互联互通清洁能源输配送支撑体系。“近年来青海累计建成千伏以上输电线路近2万公里,实施农网改造项目多个。同时,通过能源大数据平台极大提升了电网调度水平,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弥补光伏、风能电力不稳定缺陷,形成了水、风、光多种能源优势互补。”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调控中心主任方保民说。优良的电力能源结构和日益提升的坚强智能电网,为清洁能源的稳步发展提供了支撑。年,首次实现连续7天全清洁能源供电,年实现“绿电9日”,加上此次“绿电15日”,青海已经连续3年刷新“绿电”纪录。此前,全球仅有葡萄牙分别在年和年实现连续不超过一周的“全绿电”供电。“从7天、9天,到15天,不仅仅是时间延长,‘绿电’实践的背后,是建立一套能源绿色发展系统、评价标准和推广路径的艰辛探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祁太元说,绿电实践的动力,来自发展理念的更迭、产业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了青藏高原在绿色发展中因时而变、因变而兴取得的成效。如今,在荒漠化土地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青海已经建立起两大规模并网新能源基地;在城镇和农牧民聚居区,利用屋顶、厂矿企业建筑墙面等空间,分布式光伏电站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生长”。(小标题)低碳生活: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就在我们身边。大家看教室里的太阳能电灯。”科普课教师问少军按下手中的开关,教室一角的灯泡瞬间点亮,“太阳光照射光伏板,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灯泡就亮了。”“全国低碳日”,在西宁市西关街小学五年级4班,一堂别开生面的低碳生活科普课让同学们兴趣盎然。“我家有太阳能热水器”“我见过草原上用来发电的大风车”“如果风小了风力发电机是不是就不发电了?”“节约用电不是最环保吗?”新能源走进了课堂,也点亮了同学们对绿色电力的好奇。从草原到城市,从乡村到社区,能源绿色消费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乡玛拉驿村,听力存在障碍的贫困户尼玛才让带着记者来到自家院子,指着房顶的光伏板竖起了大拇指。年10月12日,玛多县4.4兆瓦光伏扶贫联村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太阳光不仅给尼玛才让家带来了照明、取暖用电,而且通过出售富余电量,人均增加年收入约元。青海省能源局提供数据显示,青海全省光伏扶贫规模已经达到.6兆瓦,覆盖39个县、个贫困村,惠及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洁能源温暖了世界屋脊,也照亮了高原群众的脱贫之路。”车军平介绍,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青海近年来呈现出煤炭和汽油消费趋缓、清洁能源电力消费增速回升之势。“司空见惯了万家灯火,却很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1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