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电机 >> 能电机发展 >> 日本车企拆解中国车,想要偷师,比亚迪极
最近传出消息,日本名古屋的停车场,停放了一大堆中国车。其中不少已经被拆解,连轮毂都是切开的。
这些车并非车企员工的私家车,多数是日本各大汽车厂家买回来做“逆向研究”的车型。最多的当然是比亚迪,汉EV、海豚、元PLUS这些车随处可见。同时也有极氪、蔚来的新车,甚至有不少宏光MINIEV。
有业内人士透露,在日本汽车圈,已经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各大车企都在学习中国的新能源车,生怕自己一不小心被对手甩开了。
到底这些日本车企想干什么?它们的动作能否奏效?让功夫汽车带大家一起看一下。
(1)日本人的困惑,中国车太不讲武德
日本是汽车大国,它的汽车产业占到了本国工业产值的40%,同时也占据经济总量的近10%,可以提供万个就业岗位,可谓是国之重器。
但在电动化时代到来之后,日本汽车工业却开始落后了。
今年上半年,日本纯电动汽车占国内新车销量的比率仅为1%。而在中国,10月份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超过30%。
即使是在日系车企引以为傲的混动领域,中国车企也开始了“抢滩登陆”。比亚迪拿下国内混动销量冠军,哈弗H6拿下泰国混动SUV销量冠军,它们所展现出的竞争力,已经超过在此浸淫20多年的日系车企。
这让日系车企非常困惑,因为从安倍在位的时代开始,日本就开始了大力节能减排。但电动化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因为不管是纯电动还是插电混动,都很难绕过去一个槛,那就是成本。新能源车的价格普遍比同级别的燃油车贵出50%,确实很难说服用户主动购买。
但一些中国车企的做法,让日本人彻底蒙了。秦PLUSDM-i刚刚上市时,就有两家日本车企对它进行了拆解。两家得出的结论一致,秦PLUSDM-i的成本应该在13万-14万之间,至少需要卖16万才能“回本”,结果比亚迪直接定到了11万起。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宏光MINIEV身上,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对一辆宏光MINIEV电动车进行了拆解。结果发现全车竟然没有日本制造的零部件,电机、电池、空调、减速器、逆变器这些全部是中国自产。
山本真义直接给出结论,日本不可能造出一辆与宏光MINIEV一样的车,即使勉强去造,大量零部件都需要从中国进口,成本至少要翻一番,那又怎么会有市场呢?
日本人非常眼红中国的电动化进度,却根本学不来。毕竟新能源车除了要好用之外,还要有足够亲民的价格,这一点日本的车企却怎么也做不到。
(2)全产业链,日系车之殇
对于日系车企来说,它们转型电动化最难的点,就是要与过去做切割,构建全新的产业链,这样才能真正把成本降下来。
以山本真义拆解的宏光MINIEV为例,他做了成本分解。13.9kWh的动力电池价格为元,驱动电机加减速器大概元,充电系统大约元,轮胎悬架大概元。
这些零件日本国内的企业也不是不能造,以动力电池为例,日本的松下就是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但从价格来看,却完全不能与宏光MINIEV直接竞争。
日系车企基本都是相对封闭的供应链体系,产变速箱的产变速箱,产车灯的产车灯,以往这是它们对外竞争的法宝。这些企业都有多年的技术积累,它们的产品质量往往是相当不错的。
但到了电动化时代,小规模作坊产出的电池,肯定无法在成本和质量上与宁德时代这样的巨头竞争。而日系车企转型电动化,却要与自己的供应链“决裂”,对于它们来说,绝对是一件难事。
但不转变就意味着失去市场,不管是在偷偷“逆向研究”中国新能源车,还是开始与国内的供应商合作,日系车企都已经开始慢慢转变。
在刚刚开幕的天津车展上,丰田就展出了一款新车bZ3,新车依然是基于丰田的e-TNGA架构打造,但却搭载了比亚迪弗迪公司提供的刀片电池和驱动电机。说白了,就是对于现阶段的丰田来说,直接采购比亚迪的电池和电机,远比自己研发更具竞争力和成本优势。
而日系车想追上电动化的脚步,就必须得放弃自己原有的产业链优势,积极拥抱变化。
(3)又自豪又想哭,领先得来不易
最近看到日系车企“逆向”中国车的新闻有点多,但也发现了一些“怪现象”。那就是不管是现场观察测绘的工程师,还是事后发言作报告的工程师,清一色都是中老年人。
这是由日本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因为研究竞品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车企内的权重非常重。在日系车企的体系中,还“轮不到”年轻人。据业内人士透露,日系车企中的年轻人要爬到主管级别,起码要等到40岁以后,更不用说负责整个项目了。
这几年的各种汽车行业的国际会议就非常明显,中国出场的往往是30多岁的年轻人,40多岁就算是年纪大的了。而日本车企出场的技术人员,很多都是头发已经花白,有不少甚至已经过了正常的退休年龄。
汽车行业需要经验,但更需要创新。之前马斯克曾经透露过,特斯拉研发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90后占比达到61%。国内车企的情况差不多,大部分研发团队的带头人是80后,但主要人员也都以90后为主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系车企与特斯拉或者中国车企比创新能力,比决断速度,自然是落于下风的。
对于这件事,日系车企称之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称国内的汽车行业有太多的年轻人才,他们极富创造力,并且会不计代价追求技术的达成。而日系车企的人才架构则相对稳定,基本还是遵循论资排辈的制度。
这听了又自豪又想哭,自豪的是国内的技术进步确实快,基本上是十年走完了别人几十年走过的路,最后还实现了反超。哭的是实在是太卷,一款神车出来,最多吃三年,再拿不出新的东西就会被淘汰。“工程师红利”的背后,是无数年轻人的努力。
当然了,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好事一件,大家都用上了最新最好的产品。
(4)功夫拍案
如果五年前说日系车企开始集体“逆向研究”中国车,大家已经会认为说这个话的人疯了,但如今这确实已经成为显示。中国的电动化成就,已经让日系车企开始眼红了。
但眼红也没用,国内的产业链优势、人才储备优势,是这些国际车企学不来的。既然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已经打通,接下来就是成本的比拼,我们没有理由输掉这场战争。
风水轮流转,电动化时代终于轮到中国汽车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