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电机

金心异解开深圳创新密码29广州融入东

发布时间:2023/4/22 16:29:07   

万庆良主政广州时,我曾在《南方日报》(.4)上发表过一篇万字长文:《论广州的战略迷失》,批评广州市经济发展(包括产业及空间)战略不清晰,南沙新区定位有误。当时在广州市引起强烈反响。

广州这样的大区中心城市,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有优势,因而任何一个产业方向都不愿放弃,面面俱到,机会太多,就会错失真正的机会。

深圳就不然,因为自己一开始是一穷二白,所以只能尽可能抓住仅有的机会,所以从年代到现在,深圳其实就只锚住了两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是电子信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核心是金融业),并靠这两个车轮超越了广州居全国城市经济总量第三位。当然深圳现在已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了,也正在犯广州曾经犯过的错误,也自信地以为我在各个产业方向上都有优势,因而啥都想要。

我在本系列里一直在使用的一个概念是:珠江口东岸地区创新网络。检讨广州与这个创新网络的关系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本系列的第六篇,《“深圳-香港-广州”,全球创新集群第二?》里,我曾涉及到所谓“广深港澳创新走廊”问题。在该文里,我提出,这个概念更多是一种先验性政治主张,并不是一个现实,未来有可能形成,也可能不会形成。

当然,首先得把那个“澳”字去掉,不会有“广深港澳走廊”,隔着海呢。但未来“广深港走廊”是有可能性的,不过不应该叫“广深港创新走廊”,而应该叫“港深穗创新走廊”。

这个概念本就是粤省提出的。

年6月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首度提出了打造“穗莞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概念。半年后的12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和广东省政府首次发布了一个《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将名称“穗莞深”变更成了“广深”,但仍然包含东莞这样一个中间节点在内。按粤省规划,“广深走廊”串联了广州、深圳及东莞,长度约多公里,构建了“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总覆盖面积超过1.1万平方公里的创新带。

随后,该科技创新走廊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年8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粤人总是津津乐道于“广州如何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应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而深圳则有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应该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如是二者有优势互补的便利。但很大程度上,这纯属想当然耳。

广州人难道从来不去思考吗?为何广州拥有全省最好的教育及科研资源,但却没有发展起来科技产业?深圳在完全没有象样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情况下,却发展出全国最强的科技产业?北京市拥有全国最好、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北京的所谓创新科技产业(以互联网为主)和这些大学科研院所有多大关系?

姑且不说,当年法国拥有整个欧洲最多的知识创新和发明,但工业革命却在英国首先爆发。科研和创新技术的产业化是两回事。具有强大科研能力未必能够将其产业化,能够建立起最新技术产业的地方未必需要强大的科研能力。所谓“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很多时候是个伪命题。

除非广州市自认为自己找到了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产业的秘诀,否则就不宜再把自己相对(也就是相对深圳而已)较强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当作自己必然会成为科技创新中心的理由。

所以,当粤省提出广深(及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时,倘若彼仍是建立在虚幻的广州拥有创新基础的认识之上,那就是不切实际的;倘若建立在广州要融入珠江口东岸的创新产业链之中,那才是正确的思路。而后者确实是有可能的。

广州从唐宋时期设置市舶使、市舶司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中国一个主要的对外通商口岸。年也即乾隆二十二年朝廷下旨撤销江、浙、闽三处海关,只保留一处粤海关、实施“一口通商”政策之后,直到年《南京条约》止,甚至是中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

这奠定了广州作为中国主要的商贸中心城市的文化和经验基础。到如今,大家还基本认为广州的底色是商贸中心。而且广州主城区民间财富的主要来源,商业贸易还是第一大头,包括那个已办了届的广交会。

新中国后,不再有对外经贸,因此广州已失去了当时中国大陆与上海、天津、武汉并列的繁荣城市之地位,而仅仅是一个南方海疆省份的省会城市而已。且因处于战略前线,国家并不在此布局重大的工业项目,是以改开之前,广州仅有广州钢铁厂(始建于年,最高拥有万吨炼钢能力)、广州造船厂(始建于年)、广州氮肥厂、广州汽车厂(仅能生产轻型货车的地方小厂)等为数不多的工业企业,在广东固然算是大企业了,但放到全国除了广船都排不上号。

改开之后,广州并不像深圳、东莞那样依靠港台产业转移迅速建立起工业体系,也不像佛山那样靠民间创业建立起家电、家具、陶瓷等产业网络,广州也吸引了一些外资制造业,但在许多产业皆有零散的分布,唯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除了宝洁之外,也没有特别知名的跨国公司进驻。这种局面直到形成以日资为主导的汽车产业链之后才得以改观。

年时,鉴于全国各省都将汽车工业作为本省支柱产业、拚命上汽车项目,形成全国性的重复建设,引起相关重视和批评,同时也可能是因为广州标致汽车项目的严重失败,当时的广东省政府明确对外宣示:广东不把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是着力培育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轻纺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此之前的年广州汽车开始步入危机。当时,国家计委在上海召开“全国汽车工业支柱产业专项座谈会”,确定了年汽车产量万辆,其中轿车万辆。

当时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的重点:抓紧“三大”(一汽、二汽、上汽)建设,支持“三小”继续发展,鼓励“两微”加快发展。广汽是“三小”之一。

年5月,广州引入本田汽车,双方各占50%股份,合作期为30年。在黄埔和增城各有一个大型工厂,产能合计为48万辆。并同时成立东风本田发动机厂。

第二个进来广州的是日产。

东风集团(二汽)早在年就南下广东,准备在深圳设立基地,同时与本田合作在惠州设立东本零部件公司。但最终由于东风选择利用广州已有的一条云豹生产线,而于年,与日产设立东风日产合资公司,将年注册的风神汽车公司变成合资企业的轿车事业部。年东风日产的销量就已超过了20万辆。年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落户花都,到年落户花都汽车城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了家,投资总额也超过了亿元。

年9月,由广汽和丰田各占50%股份的广汽丰田成立,丰田还在广州市游说下在穗建立了发动机厂。广汽丰田采取了年产20万辆一步到位的大胆策略。年广汽丰田就实现销售超过17万辆。

三大日系汽车带动了多家零部件企业业集聚广佛地区,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零部件集群。在此基础上,广汽集团推出了自主品牌广汽传祺,东风集团也在广州推出了东风启辰。

广州市也形成了东部、南部和北部三大汽车产业集群。东部集群包括黄埔区、增城区,以广汽本田、北汽(广州)等企业为主;南部集群以番禺、南沙为主,有广汽乘用车、广汽丰田企业和广汽番禺汽车城和南沙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北部集群包括花都、从化区,有东风日产、广汽日野、广汽比亚迪等企业,包括花都汽车城、从化明珠工业园。

年开始,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年,广州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6%,首次超过了石油化工制造业,成为广州第一大支柱产业。年广汽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超千亿元。年,广州市汽车产量达到最高点,为.81万辆(当年全国汽车产业达到峰值0万辆);年,广州市汽车产量为.64万辆,产值达亿元,连续三年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

目前汽车工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超30%,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引擎。事实上,从年到年这十多年时间里,说汽车产业支撑了广州经济增长也不为过。也有人说,过去20年时间里,珠三角的经济繁荣最大功臣,就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一个是深莞惠地区的ICT产业链,另一个就是广州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

由此也可倒推出,当时放弃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决策可能是失误的。汽车是-年这20年里中国消费增长的主引擎产业之一,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消费龙头呢?而手机则是年之后中国也是全球的龙头消费产品,错过这个产业也是不可想象的。

这两大万亿级产业链在近年里出现了往同一个方向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我之前一再说到的IEV(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

根据中汽协数据,年我国汽车销量.5万辆,相比年销量减少万辆。可以类比的是。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完成.1万辆,同比增长1.6倍。

也就是说短短四年时间,燃油车销量从万辆减少到万辆,净减少万辆,这几乎相当于减少了一个日本+韩国的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则从77.7万辆,增加到.1万辆,净增量达到万辆,4年时间销量增长了.7%。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近12%。

据有关资料,截至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为.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国内新能源汽车项目产能建设规划建设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江苏省、陕西省、浙江省、江西省,新能源汽车规划产能均已超过万辆。

这其中,广东省内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在广州深圳两市。

年3月中旬,广州市发改委发布了《广州市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认为,“十四五”时期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到年,广州市将建成国家级智能汽车产业化示范区、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智能交通应用示范区、国家5G车联网先导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地和汽车国际贸易中心(“三区一高地一中心”),支撑打造全球知名“智车之城”。到年,广州将发展成为世界领先的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广州规划自己的汽车产业规模到年达到年销售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到万辆。这当然洋溢着乐观的气氛。在全国的汽车总销量近年不断下行的前提下,广州汽车工业能在短短三四年里如此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吗?这是其一。在广州规划下,倘若到年其新能源汽车真的能卖出万辆的话,传统汽车真的还能保持万辆的销售规模吗?这是其二。

目前广州的新能源汽车主要依靠广汽埃安,以及所谓“蔚小理”中的小鹏汽车。

年,广汽集团成立了广汽新能源汽车公司;年11月,广汽新能源更名为“广汽埃安”。年广汽埃安总销量,台,据说年要挑战24万台销售目标。广汽埃安于年3月完成增资扩股,募资25.66亿元,此次投资方包含员工持股平台以及产投爱安基金、中国诚通、南方电网等3家战略投资者,按此次融资后,公司估值已达亿元。

小鹏汽车于年由三位联合创始人何小鹏、夏珩、何涛发起成立,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5月,注册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其生产基地则位于肇庆,占地0亩,宣称斥资百亿;年又宣布在武汉建设制造基地。小鹏汽车获得了多轮风投机构投资(A、B两轮超过50亿人民币,C轮则为4亿美元,上市前又获得5亿+3亿美元投资),年8月登陆纽交所,筹资17亿美元;年6月又在港交所上市,募资超过亿港元。

小鹏汽车于年9月推出其首款纯电动SUV,据称其年共卖出了9.8万辆新能源汽车。

此外,小鹏汽车还在广州番禺孵化了另一个独角兽——小鹏汇天,专门研究飞行汽车。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超10亿美元。

宝能汽车也宣称在广州获得了1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工厂用地。

在自动驾驶方面,广州则有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两间独角兽企业,此外还有百度Apollo、滴滴自动驾驶,AUTOX、广汽等与自动驾驶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据说小马智行至少已完成8轮融资,阵容中不乏IDG资本、红杉中国、晨兴资本等众多机构,从估值来看已成为了国内最值钱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之一。

深圳是国内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动手较早的城市之一。从制造来说,早在年时,深圳国资就投资于雷天电动汽车,虽然该项目算不上成功,但也为深圳积累了最初的技术经验。9年深圳市开始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年,深圳每年都制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截至年底,深圳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8万辆,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市机动车保有量约14%。

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年)》,要求“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汽车中新能源汽车比重达到60%左右,至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万辆左右,累计建成公共和专用网络快速充电桩4.3万个左右,基础网络慢速充电桩79万个左右。

深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据称有多家企业。其中有几十家专注于转换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充电模块技术和电动汽车的车载转换产品、以及充电系统等。零部件企业有比克电池、航盛电子、星源材料、大地和电机、蓝海华腾电控、普天充电以及贝特瑞、长河、汇川等企业。

但就整车生产来说,目前主要是比亚迪,另外还有中集的特种车辆,以及几家如五洲龙、开沃等电动客车企业。

比亚迪由生产电池起家,之后延伸到IT制造领域,现在既是国内主要的IT代工巨头之一,也是充电电池、充电器、电声产品、连接器、液晶显示屏模组、塑胶机构件、金属零部件、五金电子产品、手机按键、键盘、柔性电路板、微电子产品、LED产品、光电子产品等产品的制造商。

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获得国内汽车生产资质,之后建成了西安、深圳、北京、上海、长沙、天津六大生产基地。年10月,比亚迪收购宁波中纬,整合了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获得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以此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并于当年推出了第一款双模电动车,9年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

年,比亚迪成立比亚迪半导体公司,进军功率器件产业。年,比亚迪决定分拆比亚迪半导体上市,并获得了多家风投投资27亿元,估值超过亿元。

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超73万辆,同比增长75.4%,其中,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59.37万辆,同比增长.6%,稳居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差不多是所谓“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总和。

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累计销量辆,同比增长.78%,是主流车企中增速最迅猛的一家,其中新能源累计销量达到了辆,同比暴增.97%,在比亚迪内部份额已经达到98%,燃油车比例下降到2%。

年4月,比亚迪发布《关于停止燃油汽车整车生产的说明》,成为全球第一家正式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

上面对广州和深圳两地汽车制造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绍介,其实尚没有触及本文的重点:两地进入IEV产业的优劣势如何?

如果说,从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的转换是“一次革命”的话,那么从新能源汽车向IEV的转换则是汽车产业的“二次革命”。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相比,前者的成本结构中,发动机、油箱等占了很大部分,而这些在电动汽车中已不复存在。新能源汽车的成本结构中,电池占40%左右,电机占15%左右,电控和电驱动部分占20%左右,这些占了成本的大头。这也意味着传统汽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中,将有1个零部件不再出现于新能源汽车。

广州打破全国“三大三小”的格局,而崛起为全国第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确实很了不起。但在“一次革命”中,任何传统汽车制造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机会成本都是巨大的,它们很难像比亚迪那样,决绝地放弃传统汽车生产。深圳因为没能够成为传统汽车制造基地,反而可以轻装上阵,直接在新能源汽车的机会中弯道超车。

在“二次革命”中,IEV整车的成本结构中,电子信息方面的零部件及软件系统占的比重更大了,视觉/雷达系统、传感系统、定位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等软件产品占据整车成本可能高达60%。这意味着对传统汽车的零部件供应体系的又一次扬弃。有研究者认为,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迫切。

在业界,已经在争论,IEV究竟是为汽车装上智能互联网系统,还是为人工智能终端装上四个轮子?

有意思的是,广州的强项在于传统汽车及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而深圳的强项则在于其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华为、腾讯、富士康、大疆等科技公司都是造车新势力的重要玩家。那么在IEV产业中,谁将获得主动权?

前面文章中,我已提到,沿G94一线,将形成珠三角的IEV产业走廊。这条线的西端,是广州的汽车产业链,而东南端,则是深莞的ICT产业链。双方均向IEV产业努力的话,可以想见,由于底盘、轮胎等硬件配套部分的运输成本较高,则IEV汽车的整车终端集成,比较可能选择在广州端,但其中利润最厚的软件部分,则比较有可能在深圳集聚。

当然,像比亚迪这样已具备自己完整的产业链的企业,则有可能形成独立地位,鉴于其已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主要的电池等生产基地,其产能布局会偏离G94一线,而会沿深汕高速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体系。

如果真的形成这样的IEV产业链格局,那也就意味着,籍IEV产业的新机会,广州终于融入了深莞惠地区创新网络,所谓的广深港科创走廊,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

正是由于汽车等重化工业的成功,广州对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是不足的,而其规模与深圳相比仍较弱小。

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8.9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89亿元,同比增长8.0%。其中第二产业占比为27%。

而在第二产业中,汽车产业居第一位,电子信息产业居第二位。再加上第三位的石油化工产业,三者合计占规上工业总值的50%。其中汽车产业总产值为多亿元,电子产业总产值亿元,石化产业总产值亿元。

由此可见,其电子信息产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不会超过15%。也就是说不会超过1千亿元。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统计口径来说,广州市国高企业共有1.2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业总产值.6亿元。

在同一个统计年度,深圳市的国高企业为2.2万家,高新技术产值突破3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则达到2.1万亿元,相当于广州的9倍。

当然,不容否认的是,广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其增长势头要好于深圳。尤其是广州拥有产业空间的优势,可以吸引到深圳已很难接纳的大型科技制造项目。

在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壮大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

年2月,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年,将广州打造为世界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先行之地、国际科技赋能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之都、全球极具吸引力的高水平开放创新之城”的目标,并明确了“五大任务”“十大工程”。

在科技创新的空间规划方面,广州市提出了“一轴核心驱动、四核战略支撑、多点全域协同”的空间布局:其中“一轴”是一条承载广州未来经济发展引擎的主脉络,它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和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全市域科技创新关键节点,为新时代广州城市发展第三中轴线;“四核”即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南沙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一区三城”创新核;“多点”即在全市范围内推动重要片区、科技园区、创新型商务区组群式发展。

其中“一轴”和“四核”中的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广州科学城,都布局在广州的东部,靠近深莞地区。在空间上具有与深莞惠地区进一步融合的便利。

其中规划面积为99平方公里、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共建的南沙科学城被广州市赋予了加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任,其核心区3.1平方公里的“明珠科学园”已于年启动建设,中科院广州分院和南海海洋研究所将整体搬迁到这里。

积极进取的广州向东南方向出击,这将如何影响和改变珠江口东岸地区创新网络?显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44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