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能电机 >> 能电机前景 >> 致敬最美奋斗者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代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征程中创新争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过去一年,在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科技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值此五一国际劳动节以及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特开设“最美奋斗者”栏目,5月起持续更新,以此向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国中车”,英文简称缩写“CRRC”)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由中国南车集团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公司重组合并而成。主要经营:铁路机车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机械、各类机电设备、电子设备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环保设备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修理、销售、租赁与技术服务;信息咨询;实业投资与管理;资产管理;进出口业务。中国中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产品现已出口全球六大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并逐步从产品出口向技术输出、资本输出和全球化经营转变。
面向未来,中国中车将以融合全球,超越期待为己任,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全球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大发展等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国际化、多元化、协同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转型升级、跨国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战略,努力做“中国制造”和“互联网+”的创新排头兵,努力把中国中车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跨国经营、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来自中国中车“最美奋斗者”的故事。
李向伟:为自主创新而不竭探索
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车齐车集团,走进公司自主研发、整体技术水平达世界领先的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
作为试验台研究项目主管,李向伟带领他的团队出色圆满地完成了整车试验的演示任务,并光荣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无尚的荣光与崇高的使命,让各方目光再一次聚焦到这位温和严谨的中国中车首届科学家身上——李向伟。而他的身上,还有着诸多的荣誉光环: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焊接结构疲劳试验室博士后、黑龙江省企业院士工作站专家、齐齐哈尔哈尔市首批工科专家、齐车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导师……
荣誉的背后,是李向伟对自主创新试验技术的极致追求与不竭探索。“为了国际领先的自主创新”这一使命,从年7月6日,世界最先进、中国首台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在齐车公司落成的那一天开始,就在李向伟的心中扎了根。
“我们的试验台不仅自主研发,我们的试验技术更要自主创新。”为了试验技术的研究,他每天全心钻研,不知疲倦地忙碌在试验台前,试验、分析数据、再试验、再研究,成功提出“线路模拟、加速疲劳”车体疲劳试验方法,并主持制定了《车体疲劳试验规范》,为铁路车辆可靠性研究指明了方向。上述方法及规范获得了美国TTCI公司的高度认可,标志着我国铁路货车整车疲劳试验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七年间,李向伟先后破解了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专用车风缸座振动失效分析及改进优化、C80E型通用敞车横梁疲劳失效分析及优化、哈萨克斯坦敞车车体振动失效原因分析及模态试验、C80型铝合金运煤敞车铸造牵引梁疲劳失效分析等多项技术研究难题,为公司取得了宝贵的技术资料。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软件注册5项,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黑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1项,中车成果奖2项,参编专著3部,主持起草企业规范3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几乎每一个重要试验项目,每一个攻克的试验难题都浓缩着李向伟潜心钻研、无私付出的身影。李向伟还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成就很大,但从来都把自己看得很小。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李向伟对身边的同事都很随和,平易近人,他总爱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看到技术骨干茁壮成长,成为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是最高兴、最欣慰的人。他总说:“成绩不属于我,而属于整个团队。”
在他的带领下,他的团队扎根试验基地,先后完成了km/h全侧开棚车、澳大利亚BHP40吨轴重矿石车、SQ6型凹底双层运输汽车等多种车型的试验与仿真分析工作。C70E型通用敞车、C80型铝合金运煤敞车、澳大利亚BHPB矿石车等全尺寸、大轴重铁路货车的车体疲劳试验研究工作更首开先河,其中BHP矿石车车体疲劳试验,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吨位全尺寸车体疲劳试验,填补了该科研领域的空白。
这就是李向伟,一名心怀壮志的行业科学家,用先进的试验技术水平、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随和亲切的待人接物,淡泊阔达的宽广心胸,为中国铁路货车行业技术发展的自主创新孜孜以求、不懈奋斗,书写着致力铁路货车试验研究闪耀世界舞台、问鼎世界之巅的精彩篇章。
薛秀慧:高铁动力“技术尖兵”
精致短发,目光坚毅,果敢利落。见到薛秀慧时,她正在试验台上与技术人员讨论着试验方案。外表果敢利落的她,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步履不停,不断领跑。
作为中车永济电机研发岗位的技术骨干,薛秀慧传承一代代中车人自强不息、永争一流的创新精神,从事设计工作十余年,主要牵头负责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的研制,始终保持着勤奋、敬业的工作态度,勤学笃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她所带领的研发团队在近三年内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内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企业标准6项,铁道学会和中车科学技术奖6项。
从“和谐号”高速动车组成功上线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诞生,自动化高铁示范工程京张智能高铁的研制成功,再到动车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牵引电机、永磁自通风时速公里动车组牵引电机……薛秀慧主持的项目不断突破技术难题,挑战技术高度,一次次刷新着中国速度,使中国高铁的“心脏”始终充满新鲜血液,强劲有力。
京张高铁是我国首条运行时速公里的自动化高铁示范工程,同时作为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她主持研制的牵引电机力求在智能化、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综合节能等方面取得新发展、新突破。该项目要求牵引电机空间小、重量轻,需满足损失一半动力在30‰坡道上启动的高启动力工况,还要满足智能监控要求。面对技术需求和新的挑战,薛秀慧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优化设计和新技术应用,实现了牵引电机轻量化、高起动力矩、高效低噪以及智能化的特点。同时增加了蓄电池运行特性,为动车组提供了应急走行功能。并依托该电机在线实时监控的温度及振动数据,进一步提升了轴承全寿命周期研究精准度,形成故障诊断算法,为智能运维提供数据支持。
坚持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研发理念,她主持完成的《时速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电机》项目和《时速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牵引电机》项目,同样攻克多项技术瓶颈,实现了电机轻量化、高效率,推动中国标准动车组核心技术自主化、标准化、简统化发展。
一个个重大研发项目的完成,一次次的技术积累和方法沉淀是她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不断探索和坚持自主创新的使命担当。当看到中国高铁的速度不断提升,技术越来越先进,舒适度越来越好,她无比自豪和欣慰。凭借诸多“硬核”创新成果,薛秀慧先后获得中国电工协会“正泰科技奖”,年茅以升铁道工程师奖,年度詹天佑专项奖青年奖,“山西省三八红旗手”及中国中车“劳动模范”……
薛秀慧常说“要克服困难,首先要突破自己。年轻人不缺乏创新意识,但更需要在工作中保持一股‘钻劲儿’,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在薛秀慧影响下,公司青年研发人员潜心技术钻研,不断创新提高,再攀科技高峰,为中国高铁技术创新引领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
苗峰:披星戴月赶路人
苗峰是中国中车高速列车核心技术的科研人员,是公司新一代年轻技术专家中的佼佼者,曾成功入选中国科协第六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要从事轨道车辆整车试验检测技术和新型制动技术创新性研发。
在多年的工作中,苗峰敢为人先,攻坚克难,获得国外客户点赞。轨道车辆整车性能验证涉及系统多、专业广,行业内缺乏专用的集成测试平台。
苗峰不惧艰难,经过无数个熬夜的夜晚,带领团队终于开发出了试验设备和专用测试软件。系统开发成功后不久,团队遇到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中车出口美国波士顿地铁项目交付在即,美国客户要求必须进行严格的第三方性能测试,目前国内还没有团队具有类似经验。
苗峰带领团队经过谨慎的可行性和风险分析,接受了这一挑战。任务下达时,苗峰还在中车大学接受中车国际化人才培训,他白天上课,晚上和团队成员、美国客户讨论试验细节,最终所有一百余项试验大纲获得美国客户技术确认。大年初四,他将家里有身孕在身的妻子留给父母照顾,出发到波士顿进行车辆的正式试验;试验过程通过对技术的十足把握和真诚的沟通取得了外国客户的信任,工作之余苗峰还耐心将沟通技巧、关键技术教授给团队成员。待试验顺利开始后又匆忙回国,回到国内更需要他的新项目研发工作中去。
不仅如此,电子机械制动技术作为制动领域的重大创新技术,实现在轨道车辆领域实车应用需要完善的地面试验验证,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进行等惯量1:1动态试验以系统在摩擦副高速运动下的动态性能。苗峰联络到国内仅有的几个具有轨道车辆1:1制动试验台的机构-大连交通大学,克服现有试验台不具备进行电子机械制动系统试验的接口和功能、更没有相关的试验经验等困难,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了试验研究方案。
由于该试验台使用成本昂贵,安排给团队的试验周期紧张,为了节约试验时间,试验通常从一早开始直至深夜结束,试验最后一天正值平安夜,一直持续至凌晨2点才完成最后一个项点,分析结果出来后团队成员都沉浸在兴奋和疲惫中,苗峰的眼角偷偷留下了激动和欣慰的泪水,持续的辛苦和努力在此刻都得到了肯定和回报。
事后交流中,合作高校的老师对研发团队的敬业精神表达了由衷的钦佩,认为正是有像苗峰这样一群严谨、踏实的轨道交通青年技术人员,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辉。
张志和:让机车大秀“美腿”的设计师
如果将机车比喻为人,那么转向架就相当于人的两条腿,腿部功能不健全,人就走不稳,走不快。先进的转向架设计不仅能够保证机车行驶安全,还能让机车从容实现“弯道超车”,让机车走得既稳又快。转向架是机车研发的核心项目之一。
张志和是中车大同公司转向架主任设计师,24年的从业经历,让他积累了从转向架加工制造到设计研发丰厚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成为机车转向架设计领域的“佼佼者”。年,他光荣地获得了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中车大同公司始终着眼于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和快速客运电力机车市场的巨大需求,下决心自主开发快速客运电力机车产品。相比原有的和谐2型系列电力机车产品,快速客运电力机车更加强调在安全行驶中机车速度的发挥。实现这样的功能要求,一种办法是提高牵引能力,让机车更“有劲”;另一种是减轻车身重量,让机车“身轻如燕”。以中车大同公司研制的和谐2型电力机车为代表,机车功率已经达到KW,在行业内位居前列,牵引能力的提高空间已经很小。那么,如何减轻车身重量,给机车装上一双“美腿”,就成为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研制的主要课题。
张志和他们首先想到了巧借“外力”。合作开发既能减少原始创新的成本,又能加快研发速度。可是,多次寻访后,很少有企业愿意“分享”转向架技术成果,对于这样一项核心技术,每个企业都设置了高高的壁垒。“我们只能靠自己,一定要实现转向架技术突破。”多番合作受阻,进一步坚定了张志和与他的团队自主开发转向架技术的决心。
“我们不仅满足要快速客运电力机车的研制需求,还需要为动力集中式牵引动车组研发做充分的技术准备”。正当张志和他们筹划如何推进转向架技术攻关时,新的要求接踵而至。“现在看来,在原有技术上的小修小改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我们必需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研制新一代转向架技术。”张志和说。
从那一刻开始,这个年轻的团队在张志和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辛的原始创新。一次次“头脑风暴”,一场场“异想天开”的座谈,一个个无眠的夜晚,一只只熬红的双眼,只为那一瞬间灵感的迸发。转向架驱动装置能否采用主动齿轮、空心轴和挠性板联轴器?这是一种极其精妙的组合,不仅将有效降低转向架重量,这在国内机车产品是从来没有过的设计,即使在世界上也仅有少数几款机车产品采用过类似的设计。这样的设计可行吗?
行!“我们已经搭建起世界先进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研制平台,平台延展性非常丰富,不仅能够满足不同速度等级、不同轴式电力机车研制,而且对不同类型的电传动系统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中车大同公司总工程师赵明元给予张志和团队坚定的支持。
通过严格的试验验证和多次的仿真模拟试验,采用新技术的设计方案顺利通过技术评审,产品性能符合技术标准。该装置不仅将极大地降低转向架重量,使机车整车重量减轻28%,满足快速客运电力机车,以及动力集中式牵引动车组的设计需求。同时,机车转向架性能技术更加先进,引领新一代机车转向架开发应用,推动我国电力机车转向架研制技术攀升至新的高峰。
李瑜:20年坚守敬业初心
李瑜是中车大连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车集团资深专家。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最高层次—百人层次;年带领团队入选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对接具有“高端引领”“真金白银”“优中选优”三大亮点的国家万人计划;牵头成立大连市李瑜职工创新工作室,并获得铁道行业、桥梁工程、土木工程界公认的个人成就奖—茅以升铁道工程师称号;作为我国铁道行业通风机和空调标准的起草人,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并荣获铁道学会、省、市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大连市专利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李瑜在“干项目、带团队”中坚守使命担当,激发奋进潜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在“做产品、搞创新”中争当时代先锋,砥砺高尚品格,为国家创造社会效益。李瑜在中车大连所从事技术研发类工作已经有19个春秋,一路走来,她的传奇经历和至高成就与三点信念密不可分。
第一点信念是坚持践行党员使命,坚守敬业初心。年,刚走出校门的李瑜,放弃了分配,拿着介绍信,只身一人来到中车大连所。“我毛遂自荐,没想到能遇到伯乐,直接被所里录用,心里真的是感激万分。而且我被分到了增压器室,从事增压器结构和模态仿真分析,仍能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真的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李瑜打从心底珍惜这份工作。
那时,增压器团队刚在国外进行专业软件培训,带回来的压气机和宏指令让初入职场的李瑜满心欢喜、如获至宝,源于对知识的渴求、对技术的敬畏,她通宵达旦地研究涡轮强度仿真指令,不分昼夜地钻研操作系统,披星戴月地掠过每一页文字,计算机室的点滴积累帮助她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第二点信念是传承工匠精神,淬炼精益品格。“在同样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不过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有声有色。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待工作的认知和态度不同。在敬业的同时,我们需要用精益和专注的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这是李瑜跟团队成员分享经验时经常说的话。有一次,某型号增压器在进行激振力破坏验证试验时,遇到了棘手的难题,相较于之前的试验,这次试验的难度更高,因为它不再是单纯的一阶共振,而是更高阶次的振动。要在众多阶次中找出、找准危险的频率,需要更多的精细化分析和试验设计。李瑜和她的团队反复试验,准确预估出发生断裂时间,在众多阶次中找准最危险频率,有效地避免了该增压器压气机端原始设计中存在的隐患。现在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激振力试验已经成为了中车大连所新研制增压器的必做研究性试验之一,成为了大连所增压器产品高可靠性的一个隐形保证。
第三点信念是不甘眼前成绩,潜心钻研创新。不甘于眼前现有技术,李瑜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未停止创新的步伐。年末,中车大连所在换热领域开始了新的征程,从过去只研制散热器,到开始集成研发整个冷却系统。而冷却系统中一个关键部件是无蜗壳离心风机,这个产品李瑜团队从未做过,对李瑜和她的团队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我当时在增压器设计方面做得很好,突然被要求转行,进行其它类型产品的开发,说实在的,心里也很忐忑。我最擅长的是结构强度,在气动方面不具优势。
这个时候如果接下这个任务,就意味着需要重构自己的知识架构,需要学习大量的新知识,开发新的供应商,结实新的客户群,可以说,整个工作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极富挑战性。”每当说起这段经历,李瑜都感慨万千。面对未知的一切,李瑜和她的团队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积极寻找各种资源,从那时起,开始了她整个专业的转变。
年至今,已经11年过去了,她也实现了从单纯的结构仿真设计到气动、强度、结构等全面设计的转变,并让风机成为了中车大连所的一个产业方向,冷却系统更是成为了大连所的一个朝阳产业,蒸蒸日上。
《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杂志收录情况:《中国知网》《中国期刊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科协、中国图书馆学会(解读科学发展观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