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电机

工信部发文,万亿蓝海蓄势待发

发布时间:2025/4/4 15:58:03   

中国工业报记者左宗鑫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中信证券发布的数据显示,预计年,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为亿美元,万亿蓝海蓄势待发。

规划发展蓝图

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

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

《指导意见》按照谋划三年、展望五年的时间安排,提出发展目标:

到年

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年

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与此同时,《指导意见》提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产业利好政策不断

今年以来,国内机器人相关政策不断出台,积极推进机器人研发建设。

今年年初,工信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推动各行业、各地方结合行业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特色,开展“机器人+”应用创新实践。

6月28日,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年)》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带动医疗健康、协作、特种、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

10月26日,上海市经信委等5部门发布的《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年)》提出,到年,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打造10家行业一流的机器人头部品牌、个标杆示范的机器人应用场景、0亿元机器人关联产业规模。

上海证券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处于商业化前期,需要软硬件不断迭代以达到“类人类”功能,解决成本问题是产业化的前提。随着后续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将在11月进行的行走测试、傅利叶人形机器人的陆续交付等利好事件的催化下,有望带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机会。

广发证券研报则指出,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趋势之潮已至。就当前的人形机器人市场整体格局来看,其在软件(算法、人工智能技术等)及硬件(自研电机、整体结构、运控能力等)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同时,部分厂商已具备商业化能力,有望于今年四季度交付产品。当下应积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84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