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电机

半导体金属行业深度报告镓钽锡将显著受

发布时间:2025/4/20 11:55:18   

(报告出品方:光大证券)

1、半导体制造工艺中涉及金属的材料梳理

半导体即在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其在集成电路(最主要应用,即芯片)、消费电子、通信系统、光伏发电、照明应用、大功率电源转换等领域有着诸多应用。材料和设备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一代技术依赖于一代工艺,一代工艺依赖于一代材料和设备来实现。半导体材料处于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对半导体产业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同时,半导体材料行业是半导体产业链中细分领域最多的产业链环节,根据SEMI的分类与数据,晶圆制造材料包括硅片、光掩膜、光刻胶及辅助材料、工艺化学品、电子特气、抛光液和抛光垫、靶材及其他材料,封装材料包括引线框架、封装基板、陶瓷基板、键合丝、包封材料、芯片粘结材料及其他封装材料,每一大类材料又包括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具体产品,细分子行业多达上百个。

根据SEMI的数据,年半导体前道制造材料的成本占比为62.8%,后道封装材料成本占比为37.2%。进一步对前道制造材料成本以及后道封装材料成本进行拆分,其中成本占比最大的为硅片/其他衬底成本(20.72%);其余材料成本占比从大至小排序分别为封装基板(14.88%)、湿电子化学品(8.79%)、光刻胶及配套材料(8.29%)、掩膜版(8.10%)、键合丝(5.58%)、引线框架(5.58%)、封装树脂(4.84%)、CMP材料(4.46%)、陶瓷封装(4.09%)、电子特气(2.51%)、靶材(1.82%)、芯片粘结材料(1.49%)。

硅片及其他衬底材料是半导体芯片的关键底层材料。从芯片的制造流程来看,需要的步骤包括生产晶圆、氧化、光刻、刻蚀、薄膜沉积、互连、测试、封装等。以硅片半导体为例,自然界中硅砂很多,但硅砂中包含的杂质太多,需要进行提炼后使用。将提炼后得到的高纯硅熔化成液体,再利用提拉法得到原子排列整齐的晶锭,再将其切割成一定厚度的薄片,切割后获得的薄片便是未经加工的“原料晶圆”。第二步即为氧化过程,其作用是在晶圆表面形成保护膜,保护晶圆不受化学杂质影响、避免漏电电流进入电路、预防离子植入过程中的扩散以及防止晶圆在刻蚀时滑脱;第三步为光刻,即使用光线将电路图案“印刷”到晶圆上。第四步为刻蚀,在晶圆上完成电路图的光刻后,用该工艺来去除任何多余的氧化膜且只留下半导体电路图;在刻蚀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第五步薄膜沉积/离子注入:通过不断沉积薄膜以及刻蚀去除掉器件中多余的部分,同时添加一些材料将不同的器件分离开来,每个晶体管或存储单元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在上述过程完成后,需要将器件互连并进行测试,测试无误后才能进行最后的封装,得到最后的半导体芯片。由于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的过程十分复杂,涉及的金属材料品种包罗万象,本节中我们以SEMI对半导体材料的分类为脉络,逐个分析涉及金属的半导体材料,主要包括衬底及外延、掩膜版、电子特气、靶材、其他材料(高K材料及电镀液)、键合丝、引线框架、焊料,下文将分别对这些半导体材料涉及的金属做进一步阐述。

1.1、衬底外延(前道制造):三代半导体材料依次登场

衬底环节是金属材料在半导体器件中的关键环节,所谓衬底即是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材料基底,常见的衬底包括硅、锗、碳化硅等。在生产半导体芯片的工艺流程中,晶圆生产通常为第一道工序,而晶圆便是由衬底材料切割而来。从半导体的发展历史看,半导体衬底材料经历了三代的更新迭代,并正在向着第四代材料稳步迈进。其中第一代半导体材料以锗(Ge)和硅(Si)为主,其中锗目前半导体应用较少,而硅仍是目前最主流的半导体衬底材料;第二代半导体材料以砷化镓(GaAs)、磷化铟(InP)、锑化铟(InSb)和硫化镉(CdS)等I-V族化合物材料为主,由于化合物半导体的宽禁带优势以及下游应用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砷化镓与磷化铟未来的使用量将提升;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则是以碳化硅(SiC)、氮化镓(GaN)、氧化锌(ZnO)和氮化铝(AIN)等为代表的宽禁带(禁带宽度大于2.2eV)半导体材料,其中碳化硅与氮化镓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8565.html

------分隔线----------------------------